迷思破解
2025.10.09
顱薦椎治療是什麼?輕柔徒手療法改善頭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|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

顱薦椎治療(Craniosacral Therapy,簡稱CST)是一種輕柔的徒手療法,由美國骨病醫師 Dr. William Sutherland 在20世紀初首創,並由 Dr. John Upledger 在1970年代進一步發展與推廣
整顱學Dr. William Sutherland大師-顱薦椎治療發起前身(圖片來源:網路)
顱薦椎療法的核心理念是,人體的顱骨、脊椎與薦骨之間,有一種稱為「顱薦節律」的自然節奏運動,這與腦脊髓液的循環密切相關。
當這個節奏受阻或不平衡時,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與整體健康,透過精細的觸診與輕柔的手法,治療師徒手恢復顱薦節律的平衡,促進自癒力與身心放鬆。
顱薦椎運動((膨脹與窄縮)。(圖片來源: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)
顱薦椎治療是一種非侵入性、極為溫和的徒手技術,壓力只要大約五克即能有治療效益。
治療時,個案通常躺在治療床上,保持放鬆,穿著衣物,治療師會將手輕放在患者頭部、脊椎、骨盆或身體其他部位,使用每次約5克(如一枚五元硬幣)的壓力來傾聽(Listening)與跟隨(Follow),整個過程非常安靜,像是在靜心或深層冥想。
傾聽且跟隨內在流動。(圖片來源:網路)
患者常見的感受包括:
有些人甚至會在治療後感受到更清晰的思緒、減少疼痛或改善睡眠。
顱薦椎治療常見適應症包括:
顱薦椎治療也常與其他療法(如:心理治療、物理治療)配合使用,幫助身心整合與恢復。
雖然顱薦椎治療通常非常安全,但在某些情況下應避免或謹慎使用:
進行治療前,建議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,確保是否適合此療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