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內側疼痛別忽略!舟狀骨副舟狀骨疼痛完整治療指南,居家運動+物理治療|桃園物理治療, 林口物理治療

許多人在運動後或長時間走路時,會感覺腳內側有痠痛感,甚至腫脹無力。這種疼痛常常被忽略,卻可能和足部一塊小小的骨頭有關:舟狀骨與副舟狀骨。
透過這篇文章,我們將深入了解這個部位,並提供完整的物理治療與居家運動建議,幫助你從疼痛中恢復。
舟狀骨是位於足內側的一塊小骨頭,連接踝關節與前足,是足弓結構的重要組成之一。而有部分的人先天會多一塊骨頭,稱為副舟狀骨。
(圖片來源: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)
疼痛位置:
內側腳弓、舟狀骨突起處。
(圖片來源: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)
疼痛表現:
常見原因:
1. 脛後肌張力增加
2. 舟狀骨處受牽拉與擠壓
3. 容易造成副舟狀骨因為不穩而疼痛
高足弓者常是因為落地力量過大,造成衝擊性的疼痛或拉傷。
🔔小提醒🔔鞋子太硬、支撐力不足(過軟),也是舟狀骨疼痛的危險因子。
(圖片來源: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)
除了基本的休息、少量的冰敷、止痛藥物,另外可以嘗試的保守治療包括:
1. 物理治療:包括徒手治療、肌力訓練、儀器治療等
2. 震波治療:針對慢性問題者,能夠破除舊傷,讓組織重新恢復。
3. 高能量電射頻(太陽之手):降低發炎狀況、促進組織修復。
4. 矯正鞋墊/足弓墊:提供足弓支撐、分散壓力,減少舟狀骨過度壓力。
手術治療較適用於保守治療無效者,手術會將副舟狀骨移除,將後脛肌腱重建或重新附著。術後需長期穿著護具並且接受復健治療。
適當運動可強化足弓、穩定舟狀骨,以下是4個常見居家訓練:
站姿下,1、2、3點分別是腳跟、大拇指球、舟狀骨(可以當作足弓頂端),做1、3靠近、2抬起的發力動作,維持10秒,完成10次。
(圖片
面對牆壁,一腳彎、一腳直,伸展後腿小腿,後腳跟不離開,維持20-30秒,完成3次。重點是後腳腳踝的角度伸展到多大。
赤腳站在地板上,雙手抱胸,並維持上述提到的縮足動作,單腳站立30秒不搖晃,完成5次。
長坐姿,用彈力帶套在足弓上,先做墊腳尖,再做足內翻,對抗彈力繩阻力,動作輕且慢,產生在腳踝,15下,完成3次。
足部的舟狀骨疼痛,雖然看似小問題,卻常會造成走路困難、慢性疼痛。如果你有足內側的壓痛、走路後明顯不適,建議及早評估並治療,避免因為疼痛或不適,造成動作不良,進而影響到其他地方。
透過物理治療與居家運動,大多數患者可以在不開刀的情況下改善症狀,恢復正常生活。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足弓類型,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,並持續進行足部強化訓練。
記住,舟狀骨疼痛的治療需要時間和耐心,不要期待立即見效。配合專業治療師的指導,正確執行居家運動,大部分的足內側疼痛都能得到有效改善。如果保守治療遲遲沒有明顯改善,再考慮手術選項。
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提供多項完整服務,從徒手治療到儀器治療直接處理疼痛問題外,還有運動治療能夠從根本解決問題,另外客製化鞋墊也能做為調整足壓的輔具。我們致力於幫助每位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,重新找回舒適的步行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