髖關節夾擠症候群是什麼?久坐族必看!鼠蹊部痛自我檢測+改善運動|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
你是不是覺得自己還年輕,但身體卻像偷偷裝了舊零件 工作中間從椅子上站起來,得先「緩衝」一下。彎腰撿個東西,總感覺屁股深處有一股鈍痛、被擠壓的感覺。那種輕微卻持續的焦慮,讓你開始對「活動」感到迷惘,磨損、退化、置換等等詞開始懷疑是否跟自己有關。
我們大多數人,每天坐在辦公桌前超過八小時,週末追劇又是一整天。 長期的久坐,讓你的髖關節承受了不該有的壓力。這不是老化的問題,這是一個「生活習慣」的問題──你正在用錯誤的方式對待你最重要的「軸承」。
想像一下,你的髖關節的構造就像一顆球裝在一個碗裡。當你做某些動作,比如深蹲、或把腳抬高時,如果球跟碗的形狀不太「合身」,它們就會互相碰撞、夾擠並產生不適。這就是「髖關節夾擠症候群」。
它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,先天性是骨盆的髖臼窩與股骨頭的形狀差異造成的影響

雖然多數的髖關節夾擠與天生的結構異常有關,但錯誤姿勢或大角度的運動傷害等後天因素,長期下來仍會造成髖關節退化。以下有幾個常見的原因:
這是最常見且明確的自我評估方式,主要用於檢測髖關節前側空間是否變小,容易發生骨頭撞擊。此測試在臨床上稱為「屈曲、內收、內轉測試」(Flexion Adduction Internal Rotation, FADIR),又稱「夾擠徵象」(Impingement sign)。
動作步驟:

(圖片來源:網路)
結果判斷:
如果在這個角度或動作中,您感覺到鼠蹊部(該邊)有卡住、疼痛、痠痠的,或是有種被擠壓卡住、上不去的感覺,則表示您有可能患有髖關節夾擠症候群。 這種「撞到骨頭的感覺」就是髖前側夾擠。
利用徒手治療可以處理肌肉的失衡,對於緊繃的關節囊也可以藉由關節鬆動術去逐漸地做鬆解。在自我的保健運動則會強調緊繃肌群的拉伸,以及讓髖關節在適合的位置在活動,慢慢地去讓角度變大。

(圖片來源: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)

(圖片來源: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)
對髖關節夾擠(FAI)保持警覺至關重要。了解其潛在的風險因素、掌握正確的運動技巧、並在訓練中加入適當的髖部穩定和活動度練習,是預防問題發生的基石。一旦出現持續性的腹股溝或髖部疼痛,都可以試著做這些運動看看,讓您恢復靈活的髖關節喔!
